【鸡鸣狗盗的意思】“鸡鸣狗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是指鸡在天刚亮时啼叫,狗在夜间吠叫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技能或小伎俩,常用来形容人只懂得一些琐碎、不重要的技艺,缺乏真才实学。
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,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门下有三千食客,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人,虽然起初被认为没有才能,但后来通过巧妙的计策帮助孟尝君巩固了地位。而“鸡鸣狗盗”则用来形容那些只擅长鸡叫和狗叫的门客,象征着低微的技能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鸡鸣狗盗 |
拼音 | jī míng gǒu dào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 |
原意 | 鸡在天明时叫,狗在夜间吠 |
引申义 | 指微不足道的小技能或小伎俩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贬义,形容人能力有限 |
近义词 | 小技、雕虫小技 |
反义词 | 真才实学、大才大德 |
二、使用示例
1. 他虽有些小聪明,但不过是鸡鸣狗盗之技,难成大器。
2. 在关键时刻,光靠鸡鸣狗盗的手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
三、成语文化背景
“鸡鸣狗盗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》中,原本是对孟尝君门客的一种描述。这些门客中有人擅长鸡叫、有人擅长狗叫,看似无用,但在特定情境下却起到了关键作用。这说明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能力,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。
不过,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带有贬义的表达,强调的是对能力局限性的批评,而非对其价值的认可。
四、总结
“鸡鸣狗盗”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认知方式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有价值的能力应是全面而深入的,而不是局限于表面的技巧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一成语常用于警示人们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“本事”,而忽视了真正的实力与修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