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屋建瓴是指什么】“高屋建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众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人者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。”后人将“高屋建瓴”引申为从高处往下倒水,比喻居高临下、势不可挡的形势,或指在处理问题时具有高瞻远瞩、统揽全局的能力。
一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高屋建瓴 |
出处 | 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 |
字面意思 | 从高处倒水,形容居高临下、势不可挡 |
引申义 | 指有远见、能掌控全局、战略性强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形容领导力、战略思维、决策能力等 |
近义词 | 高瞻远瞩、居高临下、势如破竹 |
反义词 | 眼高手低、目光短浅、束手无策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高屋建瓴”原意是把水从高处倒下来,水流顺畅、势不可挡。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在处理事情时,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,具有清晰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。它强调的是“居高临下”的思维方式,不仅指物理上的高度,更是一种心理和认知上的高度。
在实际应用中,“高屋建瓴”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
1. 领导决策:领导者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思维,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判断。
2. 战略规划:制定计划时能够把握大局,避免陷入细节而忽视整体方向。
3. 谈判与沟通: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,掌握局势走向,引导对方进入自己的节奏。
4. 学习与研究:在学术或研究中,能够从宏观角度切入,找到关键问题所在。
三、使用建议
- 在写作或演讲中使用“高屋建瓴”,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。
- 注意不要滥用,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合适。
- 如果想表达“居高临下”的贬义,可使用“高高在上”等词汇。
四、结语
“高屋建瓴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要善于跳出局部,从更高层次去思考和行动,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,赢得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