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、文学家,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著称。他一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多次拒绝朝廷征召,最终归隐田园,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。他的作品多反映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。
《感士不遇赋》是陶渊明的一篇抒情赋文,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黑暗、士人不得志的感慨。文章通过自述的方式,揭示了自己在仕途上的挫折与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。虽然表面上看似消极,实则蕴含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与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余尝叹曰:士之生也,有志而无时,有才而不见用。 | 我曾感叹道:士人出生在这个世上,有志向却无合适的时机,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。 |
夫何故哉?盖世道之不公,而贤者之不遇也。 | 为什么呢?大概是世道不公平,贤能之人难以被重用。 |
吾少怀高尚之志,慕古人之风,欲以清节自持,不为俗务所扰。 | 我年少时就有高尚的志向,仰慕古人的风范,想以清高的节操自持,不被世俗事务所困扰。 |
然遭逢乱世,时局多变,虽有心济世,而无路可通。 | 然而遭遇乱世,时局动荡,虽有心救世,却无路可走。 |
每思及此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中。 | 每当我想到这些,心中总是忍不住叹息和遗憾。 |
盖士之不遇,非独吾一人也,天下之士,皆然矣。 | 士人不得志,不只是我一个人,天下的士人都如此。 |
今观世事,浮华日盛,忠良多弃,奸佞得志。 | 如今看世事,浮华日益盛行,忠诚正直的人常被抛弃,奸诈小人却得势。 |
吾虽不才,亦愿守其志,不随波逐流。 | 我虽不才,但也愿坚守自己的志向,不随波逐流。 |
虽不能行于当世,亦愿留其志于后世。 | 虽然不能在当世有所作为,但愿将我的志向流传于后世。 |
三、结语
《感士不遇赋》不仅是陶渊明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。它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,以及对精神独立与人格尊严的坚持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,应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