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犁庭扫穴的词语解释】“犁庭扫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对敌人或敌方势力进行彻底、猛烈的打击,不留后患。该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将敌人的巢穴彻底摧毁的情景,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和毁灭性意味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犁庭扫穴 |
拼音 | lí tíng sǎo xué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今不灭匈奴,虽有大功,不能复封侯矣。愿得三万众,以灭匈奴,使西域诸国皆来归附。若不如意,当自焚其身,以谢陛下。”后来演变为“犁庭扫穴”的说法,多见于后世史书与文学作品中。 |
含义 | 比喻彻底消灭敌方势力,不留余地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军事行动、政治斗争或重大打击行动中,强调彻底性和彻底性。 |
近义词 | 灭门绝户、斩草除根、一网打尽 |
反义词 | 宽大为怀、留有余地、宽仁待敌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军事战争 | “我军采取犁庭扫穴的策略,一举歼灭敌军主力。” |
政治斗争 | “他为了巩固权力,不惜采取犁庭扫穴的手段清除异己。” |
文学作品 | “历史上的英雄人物,常常以犁庭扫穴的方式赢得胜利。” |
三、总结
“犁庭扫穴”是一个具有强烈战斗意味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对敌人进行彻底的、不留余地的打击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现实,也反映了在某些历史背景下,人们对于彻底解决问题的追求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一成语虽然仍被使用,但更多是作为比喻,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需谨慎权衡,避免过度激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查阅古籍或相关研究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