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下里巴人的词语解释】“下里巴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通俗、大众化的文化作品或语言表达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民间音乐和文学,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。下面将从词义、来源、用法及常见误解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词语解释
下里巴人: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《下里》和《巴人》,后用来比喻通俗、接地气、不拘雅俗的文化作品或语言风格。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,后者指高雅的艺术形式。
- 词性:名词/形容词
- 感情色彩:中性或略带褒义
- 使用场景:多用于文学、艺术评论中,表示作品贴近群众生活
二、来源与演变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战国时期《对楚王问》(宋玉) |
原意 | 《下里》和《巴人》是楚国的民间乐曲 |
后世引申 | 代表通俗文化,与“阳春白雪”形成对比 |
三、常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示例 |
描述作品风格 | 这部电影充满市井气息,堪称“下里巴人”的代表作。 |
对比高雅艺术 | 虽然“下里巴人”不如“阳春白雪”高雅,但更贴近百姓生活。 |
表达亲民态度 | 他喜欢用“下里巴人”的语言与观众交流,拉近距离。 |
四、常见误解与注意事项
问题 | 解释 |
是否贬义? | 不完全是。虽有时被误认为低俗,但更多是中性或褒义 |
与“土味”是否等同? | 不完全相同。“下里巴人”强调的是通俗、接地气,而“土味”可能带有贬义 |
使用场合 | 多用于正式或半正式语境,如文学评论、影视分析等 |
五、总结
“下里巴人”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,不仅承载了古代文化的印记,也反映了人们对通俗文化的认可与尊重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更多地被用来表达一种亲民、接地气的审美倾向,与“阳春白雪”共同构成文化艺术的两极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通俗、接地气的文化作品或语言 |
来源 | 战国时期楚国民间歌曲 |
用法 | 描述作品风格、对比高雅艺术 |
情感色彩 | 中性或略带褒义 |
注意事项 | 避免将其等同于“土味”,注意语境使用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下里巴人”这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