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轼后赤壁赋】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,与《前赤壁赋》并称为“赤壁二赋”。这两篇文章均以游览赤壁为背景,借景抒情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、自然、历史的深刻思考。《后赤壁赋》虽篇幅较短,但情感更为深沉,语言更加凝练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胸怀和超然心境。
一、
《后赤壁赋》写于元丰五年(1082年),此时苏轼已被贬黄州两年。文章以一次夜游赤壁为线索,描绘了秋夜江上的景色,并通过与友人对话的方式,表达了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。文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,也有对现实处境的无奈,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、顺应自然的哲理思想。
全文共分为四段:
1. 开篇描写秋夜江景:月光清冷,江水澄明,苏轼与友人乘舟夜游,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。
2. 描述山间奇景:登高望远,看到山林幽深、云气缭绕,仿佛进入仙境,引发对宇宙万物的思索。
3. 与友人对话:通过与友人的交谈,表达对人生短暂、功名虚幻的感悟,以及对归隐山林的向往。
4. 结尾点题:以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收尾,强调人在天地间的渺小,但也要珍惜当下,随遇而安。
二、关键内容对比表
| 内容类别 | 《前赤壁赋》 | 《后赤壁赋》 |
| 写作时间 | 元丰五年(1082) | 元丰五年(1082) |
| 情感基调 | 感慨人生无常,追求精神自由 | 更加深沉,带有更多哲理思考 |
| 主题思想 | 强调“物与我皆无尽也”,主张超脱 | 表达“寄蜉蝣于天地”的渺小感,提倡随遇而安 |
| 写作手法 | 多用比喻、排比,语言华丽 | 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 |
| 结构特点 | 较长,层次分明 | 篇幅较短,结构紧凑 |
| 对比对象 | 与曹操、周瑜等历史人物对比 | 与自然、天地对比 |
| 作者心境 | 虽有忧愁,但仍积极进取 | 更显淡泊,趋于隐逸 |
三、艺术特色
1. 情景交融:苏轼善于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,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。
2. 哲理深厚: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,传达出对生命、时间、存在的深刻理解。
3. 语言凝练:虽篇幅不长,但字字珠玑,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。
4. 情感真挚:没有刻意的矫饰,情感流露自然,体现了苏轼“文如其人”的风格。
四、结语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,也是他人生哲学的集中展现。在逆境中,他并未沉沦,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命运,以文字寄托情怀。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,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。


